台灣教育雙月刊「臺北市學校課程領導發展取向與實踐 —以臺北市立中正高中國際文憑及學分課程發展為例」(節錄)

※以課程領導規劃執行三類國際文憑及學分課程

二十一世紀大加速時代(the era of acceleration)來臨,隨之未來的人才將重新定義,我國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發布反映此教育與人才培育面向的變革,除了加強素養導向課程及議題融入學習領域做為特色外,更將部分的課程決定權下放,給予學校較多的校本課程自主發展空間(潘慧玲,2018),就此,強化課程領導實踐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是各學校必須重視的課題。

在有關學校領導的文獻,國內外學者都有共識認為,有許多關鍵原則是成功的學校領導核心。而其中,校長在優質課程領導及管理方面至為關鍵,包括學校的整體環境和學校內部的支持機制,國內吳清山教授、林天祐教授(2001)提出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的內涵包含:

一、溝通教學目標:指校長會參考教師意見,訂定符合學校特性的教學目標,會與學校成員溝通教學目標,依據目標規劃教學計畫,並能帶動學校成員落實教學目標。

二、管理課程教學:指校長會確保各科教學正常發展,掌握常態編班及分組教學,統合協調課程與教學事宜,均衡安排師資,保護教師教學時間,並減少與教學無關之活動。

三、進行教學視導:指校長會觀察及視導教師教學情形,肯定獎勵教學優良表現,協助教師改進教學缺失,解決教師教學困難,掌握整體教學的品質。

四、提升教師專業:指校長會鼓勵教師進修,安排各種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活動,對教師的成長有高度的期待,協助輔導新進教師的教學。

五、督促學生學習:指校長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高度期待,營造積極的學習風氣,獎勵學生學習進步,對學習挫敗學生安排補救措施。

另外,分布式領導,將課程領導權下放給學校關鍵工作人員也是關鍵作法,課程決策重透明且允許教師參與(Jorgensen, R., 2016)。課程領導的意涵係指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學習評量及課程評鑑歷程中,提升支持與領導指導的作用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何開發課程和教學,從哲學基礎出發並進行課程實施的評估,以確保超越樣板標準的卓越課程更被重視,這一過程被描述為課程的附加價值(Value-added)歷程。在這一個流程中應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參與度,從而讓負責教學及實施學習評量的教師產生最高程度的課程擁有感及回應力,同時鼓勵並使學校系統領導課程、教學及課程實施的評估,不但可以解決課程實施的問題,也將使課程品質超越樣板的標準(Leo H. Bradley et al., 2018)。這也呼應了學校本位課程應全員參與,課程領導需強化中層領導的理念,也就是,校長在進行課程領導時,宜強化第二階層領導者(如教務主任及學科主席等)的課程發展與評估能力,以利將最前線的課程實施問題得到最快的回應與解決(Kelvin Heng Kiat Tanetal., 2016)。

本文案例臺北市立中正高中在發展國際課程時,專注於學校核心知能的發展,採取學校本位模式審慎評估學生需求,重視校長課程領導、發展學校中層領導者及學校教師的彰權益能,校長藉由分布式領導,信任專業並鼓勵教師回應現場需求,實施課程及教育過程與內涵之創新,帶動組織成員的教育使命及啟動變 革的熱情。從歷程來看,學校以「由內而外」啟動國際課程的實施,根植於學校 願景、學生圖像並符應課綱理念及國際教育相關政策,學校善用外部計畫資源進行學校在國際課程的發展。

 

※課程領導推動國際文憑及學分課程之反思與策略

自 106 學年度以來,中正高中採行以課程領導為核心推動力量的策略,推動該校之國際課程設計與發展,在課程領導作為方面,秉持分布式領導,專業信任,共享願景、共負責任並立基於共識基礎,強化教師之共同創造的能力,校長在此全新且新進的課程發展方面,力求理性思維、感性論述、良性互動,歷經 5 年建立了學校內部行動力,也藉此提升了學校的條件面,擴大學習資源,鼓勵組織學習,領導學校永續發展,轉化教育政策,提出具體之學生圖像及辦學目標,發展有效的課程領導,積極執行。緊密社群關係人,整合內外部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中正高中以卓越的課程領導的效能,發展符合學校特性及學生需求,建立國際雙聯課程,促進跨域學習,建立教育創新範式,中正高中是臺灣在國際高中雙聯學制的首辦學校,突破現況創立了新型態的高中教育,並陸續開辦國際大學預科課程以及舞蹈資賦優異集中班級之古典芭蕾舞合作課程、雙語實驗班以及進入國際文憑候選階段,在校內成功發展課程國際化的模式,同時組織臺北市國際文憑課程聯盟學校群組,協助友校實施國際文憑課程並共享資源,改變了公立學校的教育彈性,並建立臺灣教育多元創新範式。

一、具體實施內涵與策略如下:

(一)以學生需求為主體,學校課程為載體,展現親師生共同學校願景-將國際移動力融入課程範疇,在多元的課程中冠以教育國際化趨勢,使學校品牌具體定位在課程國際化向度。

(二)符應國際教育政策-透過跨越課程、素材、課室語言之形式及國界,設計以學生為本、適應未來的課程,以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增進國際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三)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發、互動、共好」的新課綱理念-在現行課綱架構中開創跨界國際合作之課程,拓展學習風貌之多元性,也提升辦學彈性,培育具有國際移動力人才。

(四)符應學校學生在入學時英語文及社會學科之優勢能力-運用英文作為學習及國際溝通之工具,且部分課程採取全英文授課,希冀在高中階段,增進運用英語文於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之機會,創建高中英語文的語用環境及議題探究之學習機制,涵養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

二、實施二層次四軌執行,資源廣被,強化關鍵概念,創立軸線:

(一)自單點學習演變為系列課程,發展超越學校視角的跨界學習課程方案-國際課程課程,依據教師專業能量及成熟度先後在不同年度開始執行,實施經驗相互融入及借鏡,有著螺旋式發展的歷程。

(二)螺旋式發展的歷程,使課程受益人數增加,詳見表 1。

表 1 中正高中國際課程一覽表

三、實施策略-啟動活水及改善循環,展現工具創造力、團隊力及轉化力:

(一)實施困境-師資負擔及共識

1.教學師資-國際課程強調教師之素養教學能力以及全英文授課能力與習慣,同時也強烈挑戰教師在國際連結的文化理解與素養。

2.學校發展的共識-學校以往有英文資優班,是一個獨立班級,國際課程則普遍融入課程,即使是雙聯及預科課程,也是採取選修跑班的形式,因此普遍與教師的關聯性高,與學校發展對應性亦高,必須有所共識。

3.教師參與及投入的負擔-新課綱正在啟動,教師要同時負擔新的國際事務,教師的壓力必須被注意及所考量。

(二)突破困境的策略-喚起教師理性,善用校外資源,逐步增進教師之成就動機與擁有感。

1.周詳規劃作法及配套-規劃的作法是由點到線、到面的張網進行,但整體架構如圖 2。

2.分析校內外環境之優劣勢-校長以課程領導成為教師的眼,替教師看到更深、更廣、更遠,從雙語國家政策、國際教育白皮書、新課綱素養導向課程及議題融入教學,到鄰近已經啟動十多年的士林北投科學生態園區的開發案,一一分析即將帶給學校的挑戰及發展契機,開始啟動,創造我們要的、能匹配社區發展的學校樣態,善用本校師與生的優勢基礎,也就是教師在英文資優班以及開發課程的量能與經驗,學生入學時英文及社會成績的先備優勢,善用這二項基礎發展學校,始能既有特色又不會太過辛苦。為促進教師實施雙語教學,中正高中在本學年持續將教師專業成長視為工作重點。除安排外籍教師定期與教師共備課程之外,也安排了「教師英語文口說能力研習」與「教師雙語教學策略系列研習」,並與其他國高中教師分享資源,以共好攜手打造雙語教師專業成長氛圍。

3.喚起教師之理性-學校政策執行者之「行動邏輯」,容易存在於科層控制與專業自主之間的矛盾與對立的緊張關係之中。因此,校長在這個方案的推動上,仍以分布式領導的原則信任教師的專業,但以周詳的計畫、多層次的溝通喚起教師的理性,獲得支持,形成教育合夥人的團體感,往前行進。

4.組織強力連結及支持之教師社群-國際課程在發展歷程中,教師專長分工互助,維持良好互動,積極專業成長、主動參與專業社群的對話,隨著共同協作與實施之省思,發展以共創為基調之合作方案,依據課程類型進行社群分工,由校長帶領課程發展、落實教學創新、研擬學生輔導策略、發展聯盟結構與計畫,除此之外,國際課程在進行課程與教學時,藉由校內跨科、校際同科、國內夥伴及國外夥伴等多元專業成長方式,不斷對話與相互激勵,發展成功教學策略,依據課程進行時間,專業成長有其不同之規劃,主要內容如圖 3 所示。

5.善用校內外資源連結-運用國內外夥伴合作課程跨境共備,開展多元活動結合課程,增進課程的豐富及學習效應,包含:

①以多元模式實施國際交流,促進學生學習資源與成效:

a.論壇及高峰會-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6、11 為主題,辦理俄羅斯論壇、8 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德國、美國、巴西、義大利、瑞典)國際學生高峰會、瑞典日文化論壇。

b.藝術課程及文化學習-辦理學生遠征課程,包含俄羅斯芭蕾、瑞士攝影、德國 VR Painting、德國金工、法國素描、美國現代舞、日本舞踏等大師課,標竿學習及文化省思。

c.筆友及論文發表-以文化習俗、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生活議題、學科學習為主題,辦理臺俄、臺英、臺澳、臺日筆友計畫、語言交換計畫以及校園刊物發表全英文小論文及創作。

d.企業參訪-辦理赴瑞典參訪多家知名企業,包含 IKEA、SAAB、BabyShop、Retuna及SCA等,並赴斯德哥爾摩知名都市更新區Hammarby及 Royal Seaport 實地考察其共享經濟與循環經濟運作模式及成效,體驗「創新」、「創業」及「永續」,奠定學生生涯視野。

e.競賽及合作學習-參與智慧創新的科技技術及專題國際競賽以及擊劍、足球等運動項目之移地訓練及競賽,從歷程中之討論、合作及技術交流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及 Steam 學習。

f.學生經營媒體頻道,交流活動-本校學生經營公共議題全英文頻道,採訪、報導重要公共議題,定期與夏威夷教育局合作互動 Virtual Student Experiences 網站,討論生涯發展。

②辦理跨域合作課程,創造學生以英語文作為學習工具的機制:

a.辦理與美國 Fairmont 高中的雙聯課程,實施跨境課程共備、觀課、議課及學生進路輔導等,課程則有學術英文、AP 數學、經濟及專題研究的全英文授課課程。

b.辦理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 44 所大學之預科課程,提供學生工程、科學、商業、藝術設計四個生涯分流課程選修,全英文授課,提升學生英語文工具性能力。

c.國外講座,擴增學生國際視野:與英國、俄羅斯、瑞典、瑞士、澳洲、紐西蘭之大學教授及專家合作辦理即時同步視訊講座或到校之實體講座,提供學生學習新知。

6.創造教師的擁有感-參與感方案本身如同行動研究,負責教師及授課教師可以提供建議及修正,使教師產生擁有感及參與感。

7.增加教師之成就動機-每一學年皆會檢視與評估成效並慶祝成果,增加教師之成就動機。獲得肯定計有:

①國際全球公民素養課程、國際雙聯學制及國際預科等系列化課程,於 107學年度榮獲教育局「教育 111」標竿學校之殊榮;於 108 學年度榮獲教育局 ISA 國際學校獎認證。

②「跨界學習:超越學校視角的課程」方案獲得 109 年度臺北市教學卓越獎評選為高中組優選及教育部佳作。

③IFY 臺英預科學程課程獲得英國頒發 2020 夥伴學校之最佳推薦表彰獎。

8.成立聯盟,轉換教師角色-成立聯盟,拓展分享及社群廣度,也轉換教師角色,成為幫助夥伴的角色,增加榮譽感及成就動機。截至目前至少辦理臺北市及全國教師、校長研習 30 場次,受益學校達 45 校。整體系統導入之學校,在 IFY 臺英預科聯盟學校有育成高中、南港高中、成功高中、萬芳高中及景美女中。在 JDP 臺美雙聯方面則有臺中二中、文山高中,展現經驗傳承與分享之外溢效益。